访民是个群体,不仅呈现体量不减甚至越发老龄化趋势,可能大多数信访积案都归结到属事单位没有化解意愿甚至很多地方都在“以时间等政策”久拖不决,导致十数年甚至数十年难以妥善化解信访积案和涉访人群,更大的次生“灾害”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常年维稳的加持,信访积案诉求也朝着多元化无限蔓延以致信访诉求越来越大、涉访事项越来越复杂、妥善化解越来越遥遥无期的“恶性循环”甚至是“死循环”。
如果说在《信访条例》时代,访民群体通过频繁越级访、赴京访能够实现“以访施压、以访谋利”达到给地方充分影响和压力“倒逼”地方属事单位被动化解信访积案存在可能甚至是很大可能,那么引发的负面效应和社会影响就是显失公平和公信丧失。所以在《信访工作条例》新时代,“老方法老方式”首先被国家信访局的“来访群众告知单”明确了很多涉访事项已经“不予受理、不再受理”就是对很多曾经所谓的涉访事项、信访积案依法画上了“句号”,也就是说本不该由信访渠道处置的事项不能滞留在信访系统,而应有“该管”的维权渠道去处置。
而依然抱着“以访施压、以访谋利”的“老思想老想法”,会发现北京地区已经开始整治各地方接返、截访的“官方行为”,不仅仅是通报地方还会有相应的后续处理,这是对所谓地方涉访维稳的社会乱象做出访直接回应,因为访民群体窜访、缠访甚至闹访才是“施压和牟利”的主要手段也是引发社会涉访乱象的根源,各地方一味的“捂着盖着”其实是助长了社会乱象的延续和嚣张气焰,更是对法律法规的亵渎和地方行政职责的治标不治本。
甚至访民群体越来越呈现出“倚老卖老”甚至“以访为生”的人群,70岁的年龄是治安处罚的一个“分水岭”本是处于人道主义、敬老爱老的柔性执法原则,却被“坏人变老”的充分适用无所不用其极,而曾经地方“花钱买平安”的宗旨也成为了很多访民获利改善生活甚至不当得利的主要来源,加之人口基数较大必然引发社会影响越发严重,已经到了“不治不行”的地步,这就是社会维度需要从根源治理信访涉访社会乱象的底层“内核”。
信访管用不管用完全看是否合法维权。任何牵强附会的维权行为在《信访工作条例》的新时代涉访社会活动中都必然会被“法治”击碎“不当得利”的希望,这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必然前景。那么信访维权管用在于:
一、明确属于信访渠道合法维权的受理范围
具有明确事实关系的涉及地方行政职能履职尽责中乱作为、不作为情形导致相对人合法权益受损的事项。即以事实为依据,对照相应地方行政法律法规,相关行政职能单位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导致相对人也就是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收到损失、损害又缺乏客观相应证据的事项通过信访渠道进行维权大概率是能够得到妥善解决的。
曾经上层错误的认为信访渠道具备“兜底性”维权属性其实是错误的,现如今通过信访法治化正在纠正并且是立竿见影,“法治”在词组中既有行为动词还有定冠词的属性,就是进一步明确信访渠道作为简易化行政诉讼的概念发挥着社会治理范畴中维护人民群众权益的职能效能,这是最根本的信访维权渠道的变化,具有决定性。
二、明确信访程序化处置信访事项
凡是出具明确信访事项答复意见并且明确告知“救济”渠道的信访事项都是经过相应事实调查和法律法规政策依据对照后做出书面告知和送达,这是信访渠道做出的负有法律效力的具体行政行为,据此既可以进一步对信访事项和诉求进行维权还可以以信访答复意见作为相关证据材料进行行政诉讼维权。
可见依信访程序做出的相关答复意见弥补了行政诉讼中对事实、证据甚至法规的取证难度大、相对人也就是人民群众属于弱势群体等现实弊端,形成对等关系甚至平等关系的局面,有利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实现的最终必要要素。
三、明确信访实体化处置信访诉求
信访程序的书面答复是合法维权的又一决定性因素,既能够客观审视信访事项诉求的合法、合理性还能够提供进一步维权救济渠道的相关依据,同时对信访群体自认为合理合法的相关诉求进行对照自查,形成更加贴近客观事实和依据的真实信访诉求和要求,奠定并夯实真实妥善化解信访积案的基础。
同时信访事项答复处理意见还能够督促相关属事单位尽快履行弥补具体行政行为造成的不利后果,甚至能够通过地方纪检监察委或通过地方人民法院等渠道分别对相关行政职能单位也就是信访事项的属事单位相关工作人员或结论执行的相关决议事项督促结果落实,完成信访事项、积案诉求的达成。
信访管不管用?在于维权事项是不是信访渠道该管的事,也就是是不是属于行政诉讼管辖范围;在于信访事项是不是取得了信访事项答复意见书,也就是有没有相关书面答复材料;在于信访事项答复意见是不是通过了复查复核进行审核或是通过人民法院进行审查。
信访法治化进程就是从信访程序办理和实体处置两端对曾经的信访积案和现实的信访事项全方位、全覆盖式依法自查、程序审核、访民自查形成依法信访的社会局面。当信访渠道无法解决信访积案的时候那只能说明这个所谓的信访积案本就不该通过信访渠道解决,而应当通过其他维权渠道或是司法诉讼途径进行解决,而不是信访究竟管不管用的探讨和质疑。
本文作者:一守门员
责任编辑:中廉编辑
下一篇:
伊利:以案为鉴 警钟长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