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中国工商银行原党委委员、副行长张红力的受贿案进行了一审公开庭审,此案再一次将金融领域的腐败问题推到了公众的视野之中。自2011年至2022年,张红力利用职务之便,非法收受财物共计金额高达1.77亿余元。而这一案件的暴露并非偶然,背后折射出的则是我国金融系统在监督机制、责任落实以及道德教育等方面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金融犯罪的复杂性与隐蔽性
金融犯罪的性质决定其复杂性与隐蔽性,让人警醒的是,许多金融犯罪往往伴随着高层职务的滥用。张红力作为一家国有大行的副行长,本应肩负着严格履行职责、维护金融安全的使命,然而,正是他对权力的滥用,导致了利益的沦丧以及社会信任的缺失。金融领域的腐败不仅影响了银行的正常运作,更对社会的公平正义产生了重创。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打击金融领域的腐败行为,成为了我们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监督机制的缺失与完善
张红力案的发生,让我们对当前金融系统的监督机制感到忧虑。金融机构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需要一个严密且透明的监督体系,而不仅仅依靠内部审计。纵观这一案件,张红力的受贿行为之所以能够长时间不被发觉,部分原因在于现有的监督体制未能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除了加大对职务犯罪的惩罚力度,关键在于建立一种常态化、系统化的监督机制,确保每一位金融从业者都能在阳光下运作。
如同反腐斗争的其它领域一样,金融领域的反腐工作也必须要强化“制度+惩治”的双重保障。通过推动合规文化的建立,设置高标准的职业道德规范以及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让每一位金融从业者都能意识到,受贿行为不仅伤害了他人的合法利益,更将对其自身的职业生涯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加强责任落实,加大违规惩处
在金融犯罪重点领域,责任的落实尤为重要。不仅仅是个别人的道德失范,更是整个金融机构管理层的责任。笔者认为,必须加大对相关责任人的追责力度,使得在职人员对金融安全的犯罪行为有更深刻的认知和自律。张红力的案件,无疑为其他金融从业人员敲响了警钟。只有让参与金融运作的人理解,任何的金钱交易都应在法律框架内运行,对违法行为必将付出相应代价,才能有效遏制金融腐败现象的滋生。
此外,惩罚的力度不仅要体现在事后的追责,更应在事前进行震慑。例如可以实施金融从业资格的动态管理,使得不良行为一经查实,即刻失去从业资格。这样,可以形成相对持续的威慑力,降低金融犯罪的发生率。
强化道德教育,建立良好的从业环境
除了制度建设与责任落实,金融行业的道德教育亦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对金融人员的道德教育与行业规范的培训,可以有效引导从业者树立良好的职业操守。青少年时期的金融教育同样不能忽视,通过培养良好的价值观与财富观,使未来的金融人才在面对诱惑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有助于减少潜在的金融犯罪。
此外,行业内部应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促进同事之间的相互监督与信任。良好的文化氛围不仅能够提高团队的凝聚力,更是抵御腐败的有力屏障。金融机构的高管及领导层应积极营造开放的工作氛围,倾听员工的意见与建议,为职员提供必要的支持与资源。
总结与展望
通过张红力的受贿案,我们清楚地看到,金融腐败问题的严峻性与复杂性。在此背景下,我们迫切需要加强金融犯罪的监督力度,完善制度与责任机制,加强道德教育,为金融行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为实现金融系统的健康稳定发展保驾护航。总之,对于金融领域的腐败行为,我们应以高度的警觉与严谨的态度,严厉打击,方能不负公众的期望与信任。挽回社会对金融机构的信任,是当前亟需解决的课题,而从张红力的案子中汲取深刻教训,不失为一种前行的力量。
(作者:中国行为法学会廉政研究委员会调研室常务副主任 胡世群)
本文作者:胡世群
责任编辑:中廉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