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的“接处警登记表”显示,冲突原因是,律师要求复制其代理案件中的当事人的鉴定材料,法庭工作人员不准律师拍照,由此发生争论,律师继而遭到法警采取了强制措施。公安机关对此不予立案,建议律师去上级部门或检察机关反映。
上述信息全部来自源于网络,待相关部门调查核实。
女律师因办理诉讼业务被法院法警采取强制措施的事件,如同撕开法治文明的一道裂缝,暴露出司法实践中权力与权利的深层张力。这场冲突不仅关乎个体尊严,更折射出整个法律职业共同体的集体困境。
律师与法官,本质上是法律职业共同体内部的角色错位。律师在法庭上的据理力争,本是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职业本能;法院本应是彰显法治精神的殿堂,却在冲突中沦为权力博弈的角斗场。
近些年,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保障律师执业权利的政策措施。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律师执业权利遭受侵害的现象仍屡见不鲜。律师被无理赶出、抬出法庭的事件时有发生。律师作为法治建设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法院法官、法警一样,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试想,如果女律师邵玉娟在“微博”发帖情况属实,自己在法庭复制鉴定意见时,因与书记员发生争议,进而遭法警采取强制措施。这究竟是律师无理取闹还是法警目无法纪?采取强制措施是否恰当?程序是否合法?这一冲突事件的发生,就如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波澜,定将会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激烈讨论。
保障律师执业权利,不仅是民主法治建设的现实所需,更是维护法治尊严。如律师的执业权利得不到应有保障,那司法活动的正当性基础就一定会遭受质疑。公众在围观冲突时,看到的不仅是个体的颜面尽失,更是司法权威的颜面扫地。
冲突事件背后,是法律职业伦理与权力边界的深刻命题。律师的执业权利与法警的执法权限,本应在法律框架下实现动态平衡。但在实践中,"重权力轻权利"的思维定式仍未根除,某些司法人员对律师群体的职业偏见依然存在。这种认知偏差,让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平等对话变得困难重重。
我们希望这种冲突不应成为法治进程的绊脚石,而应成为推动司法改革的催化剂。当律师的执业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当法警的执法行为受到严格规范,当司法权力运行在法治轨道之上,我们才能真正守护住司法的尊严。这不仅需要顶层设计的突破,更需要每一位法律人的共同努力。唯有如此,法治中国的大厦才能根基稳固,坚不可摧。
(文章图文来自许小军说法面对面公众号)
本文作者:许小军
责任编辑:苗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