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行为法学会廉政研究委员会调研室常务副主任 胡世群
劳务派遣制度本应是调节劳动力市场、促进就业的灵活机制,却在实践中演变为企业规避责任、降低成本的工具。这种制度异化导致劳务派遣劳动者沦为"二等公民",在行政部门和企业中遭受不公正待遇。正式员工将工作推诿给派遣员工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不仅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更暴露出劳务派遣制度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图片来自网络
一、劳务派遣制度的异化之路
劳务派遣制度最初是为了满足企业临时性、辅助性用工需求而设立。但在实际操作中,企业为降低用工成本,将大量核心岗位也转为劳务派遣。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2022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我国劳务派遣用工规模已超过6000万人,占城镇就业人员的比重达到15%以上。其中,超过70%的劳务派遣工从事着本应属于正式岗位的工作。这种滥用导致劳务派遣规模不断扩大,派遣劳动者数量激增。企业通过劳务派遣规避了与劳动者直接签订劳动合同的责任,将用工风险转嫁给劳务派遣公司。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其客服岗位90%以上采用劳务派遣,派遣员工的工资仅为正式员工的60%,且不享受企业年金、补充医疗等福利。这种制度异化使得劳务派遣背离了其设立的初衷,成为企业压榨劳动者的工具。
图片来自网络
二、劳务派遣劳动者的现实困境
劳务派遣劳动者面临着同工不同酬的尴尬处境。他们从事着与正式员工相同的工作,却无法享受同等的薪资待遇和福利保障。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为例,其一线操作岗位中劳务派遣工占比超过50%,但他们的平均工资仅为正式员工的70%,且不享受企业利润分享、职业培训等福利。在职业发展方面,劳务派遣劳动者往往被排除在晋升体系之外,缺乏职业发展通道。阿里巴巴集团的调查显示,仅有不到5%的劳务派遣工能够转为正式员工。更严重的是,他们的劳动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随时面临被解雇的风险。2022年富士康科技集团因订单减少,一次性解雇了300多名劳务派遣工,且未给予任何经济补偿。这种不公平待遇不仅损害了劳动者的经济利益,更打击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认同感。
图片来自网络
三、行政机关劳务派遣用工现状
行政机关使用劳务派遣工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以北京市某区政府为例,其后勤、文秘等岗位大量使用劳务派遣工,占比超过30%。这些派遣工的工资水平仅为正式公务员的50%,且不享受住房补贴、子女教育等福利。在职业发展方面,他们几乎没有任何晋升机会,长期处于"临时工"状态。更严重的是,一些行政机关将本应由公务员承担的核心工作也交由劳务派遣工完成,这不仅违反了劳务派遣的"三性"原则(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也影响了行政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四、劳务派遣制度的改革方向
要解决劳务派遣制度存在的问题,必须从立法层面入手,严格限制劳务派遣的适用范围,明确界定临时性、辅助性岗位的范围。日本的经验值得借鉴,其《劳务派遣法》明确规定,制造业生产线岗位禁止使用劳务派遣工,且劳务派遣期限最长不得超过3年。同时,要加强对劳务派遣公司的监管,确保其规范运作。德国要求劳务派遣公司必须取得许可证,并缴纳高额保证金,以保障派遣工的权益。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劳务派遣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确保他们能够获得公平的待遇和发展机会。法国规定,劳务派遣工工作满6个月后,企业必须给予其与正式员工同等的薪资待遇。只有通过制度重构,才能让劳务派遣回归其本质,真正发挥调节劳动力市场的作用。
劳务派遣制度的改革关系到千万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只有正视制度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改革措施,才能实现劳务派遣制度的良性发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这不仅需要政府的制度设计,更需要企业转变用工观念,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唯有如此,劳务派遣制度才能真正成为促进就业、保障劳动者权益的积极力量。
本文作者:胡世群
责任编辑:蚩尤大帝
上一篇:
浅论李莎与《问政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