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全国慈善总会将构建一个更加健全、高效、透明且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慈善体系,为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慈善需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民生福祉发挥更大作用作为工作的总体目标。
2018年以来,大石桥市慈善总会以慈善组织网络化建设为突破口,着力破解基层慈善工作中的组织和人员“两个薄弱”问题,走出了一条基层组织与义工队伍“同频共振、两翼齐飞”的创新发展之路。多措并举、扛旗争先,打造大石桥市慈善金名片,密织慈善组织经纬纵横交错网络,让慈善工作实起来、动起来、活起来,使慈善根系延扎根社会各个层面,慈善触角延申到千家万户。真正做到慈善工作层层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做。

织网络 党建引领全覆盖 大石桥市慈善总会成立于2011年12月,成立之初,面临起步晚、基础差、实力薄弱等诸多困难,特别是镇村慈善事业存在无人管、宣传无人做、活动无人抓;慈善义工队伍自发组织、自由分散,管理服务混乱;善款募集是“曲高和寡”,唱“独角戏”,跳“光杆舞”。如何整合慈善资源,聚合慈善力量,发挥慈善作用,成了历任总会领导苦苦思考、不断探索的命题。
2018年,大石桥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刘国新到慈善总会任职后,坚持问题导向,创造性提出“夯实基础、重心下移,以强化慈善组织和义工队伍建设为突破口,打通慈善事业最后一公里”的工作思路,实施慈善组织网络化建设。

总会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科学部署,精心策划,班子成员分片负责、现场指导,短短两个多月时间, 全市建立起乡镇慈善分会24个,村、社区、学校等慈善工作站429个,专兼职慈善工作者达到4000多人,实现了全覆盖,形成了网络化,跑出了“加速度”。
2019年初,总会以党建为引领,以深化慈善作用发挥为着力点,已全覆盖为目标,积极整合全市义工队伍,成立大石桥市慈善总会义工总队,下设包括在职或离退休干部职工党员担当活动骨干的145支义工大队、近3万名慈善义工。全市17个镇街、283个村(社区)均建立了分会和工作站,做到全覆盖、无死角。同时建立市直机关、教育等行业分会7个,企业、学校工作站146个,实现“哪里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慈善组织,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义工”,形成了密如蛛网、浩浩荡荡的慈善网络化体系。
慈善分会、工作站、义工总队、义工大队的建立,完善了队伍,壮大了慈善主体。完备的慈善组织体系和庞大的义工队伍,为大石桥市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插上腾飞“翅膀”。

振两翼 精准助困焕活力 慈善总会不断加强对基层慈善组织和义工队伍的管理指导,创新方式方法,激活潜力活力,强化跟踪问效。以建章立制为抓手,填补制度短板空白,建立健全《关于加强基层慈善组织管理的实施意见》、《慈善基金设立暂行办法》、《义工总队管理办法》等系列规章制度,打造集慈善捐赠、帮扶救助、志愿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慈善服务平台,形成市、镇(街道)、村(社区)“一级法人、二级管理、三级捐赠”权责清晰、运转流畅的工作机制。义工总队坚持以“有组织、有章程、有制度、有管理、有标识、有项目、有担当、有作为”的“八有”目标,加强队伍管理,规范服务流程,市委、市政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社会认知认可,群众赞美、赞誉,成为一支过得硬、叫得响、旗帜鲜明、作用突出,具有广发群众基础的队伍,是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创建文明城市、建设幸福家园不可或缺的力量。

慈善组织网络化,为拓宽募捐渠道创造了必要条件、为提升救助实力提供了坚实保障。总会创新实施“总会授权、分散募捐的善款募集新模式,推动善款募集渠道更加多元化,筹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高涨,推动了全市善款总量大幅攀升。2018年以来,总会累计募集善款5847万元。
依托网络化建设,基层慈善组织将在基层、贴近群众、了解需求,真正做到了救之于难处、实处、应急之处,实现救助对象精准化、效果最大化。把善款送到最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手中,为弱势群体办最实惠的事。
官屯镇交干村一户村民爱人早产,需要婴儿护理及相关治疗费20多万元,村慈善工作站立即行动,向村民发出“让爱心传递,让生命延续”的捐款倡议,一周就募集10多万的“救命钱”。2018年以来,全市各级慈善组织累计救助特困群众89000人次,支付善款5395万元。

创品牌 深耕细作涵风尚 总会坚持项目化、品牌化思维,打造常态化“全民慈善捐赠月”这一品牌项目。
通过“镁都慈善情暖万家”活动,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金秋助学圆梦行动”帮助363个困难家庭学子圆了求学梦;爱尔眼科等5家医院,联合开展的慈善助医活动,彰显了慈善大爱;“育成”爱心团队爱心超市,使慈善救助更加接地气。
教育慈善分会已拥有60家慈善工作站,实现了教育系统慈善组织全覆盖,先后开展了金秋助学项目,助寒门学子圆梦大学,助学育才项目,解决了东部四镇义务教育阶段困难家庭学生的午餐费、校车费,情暖教育春节走访项目,为困难教师、孤儿送去温暖。

全市共有24家慈善分会、129个慈善工作站和义工大队在慈善总会建立了冠名、定向基金,逐步形成慈善助学、助教、助残、助医、助老、助孤、助困七大救助格局,打造“情暖万家、金秋助学、慈善助医”等五大品牌项目,提升慈善工作质效。
伴随着慈善组织触角的不断延伸和义工队伍的不断壮大,慈善文化得到更加广泛传播。大石桥市慈善网站、慈善公众号等自办媒体以及132个慈善微信群的建立和慈善信息员队伍的组建,为慈善事业注入了发展新活力,以中华慈善日为契机,各慈善分会、慈善义工总队在市内各大广场和镇街所在地开展的大型慈善文艺演出,善歌嘹亮,唱响镁都山麓,传遍镁都大地。
义工队伍志愿服务向多元化发展,开展志愿服务、文化文艺演出宣传、社区服务等34个志愿服务项目,在自愿服务社会、弘扬慈善文化和慈善总会创建的“两翼共振”格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大石桥市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主要抓手和重要力量。
抓规范 机制高效促振兴“加强慈善基层组织建设,是推动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提升社会救助水平的迫切需要。回顾大石桥市慈善总会走过的历程,因为市委市政府的鼎力支持,充分发挥慈善组织网络化的作用,紧紧围绕发展慈善机构、整合社会资源、募集善款善物、实施社会救助、开展志愿服务等中心工作,紧紧抓住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真正发挥慈善组织‘为党和政府分忧,为贫困百姓解难’的积极作用,取得了微不足道的成绩。2025年,总会将以党建工作为核心,以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建设为抓手,聚焦慈善项目规范化‘主战场’,秉持专业、严谨的态度,精心雕琢每一个环节,出实招见实效,力求实现规范化管理的全方位落地,不断塑造慈善事业的公信力,全面打造政治可靠、业务过硬的慈善队伍。”慈善总会长刘国新告诉记者。

规范项目。总会将帮助慈善基层组织建立完善项目库,对慈善项目进行分类管理。从项目策划、申报、实施到评估验收,制定标准化流程和操作规范;指导慈善基层组织,精准锚定困难群体的切实需求,量身定制帮扶方案,让每一份爱心都能精准“投递”,化作困境中的希望之光;推动慈善基层组织广拓“朋友圈”,积极与企业、社会组织携手,整合资源,建立区域慈善合作机制,加强镇街之间协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规范募捐。慈善募捐工作是慈善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开展慈善救助的基础,恰似一场爱心“接力赛”,而慈善总会就是那位专业的“领跑者”。总会将严格规范募捐流程,从信息发布、款项接收,到后续管理,每一步都严谨细致,确保捐赠人的每一分善款都透明、安全,定期对募捐情况进行审计和公示。
不断创新募捐方式,拓宽募捐渠道。探索设立冠名基金、村(社区)慈善基金等,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慈善捐赠。同时加强对外交流合作,“走出去”的同时“引进来”,争取在项目筹款方面取得新进展;建立捐赠人信息库,对捐赠人进行分类管理,定期向捐赠人反馈捐赠物款使用情况和项目实施效果,让捐赠人全程见证爱心落地生根;通过走访慰问等活动,加强与捐赠人沟通交流,听取意见建议,提升捐赠人满意度。
指导慈善基层组织建立健全慈善基金管理制度,明确基金的设立、募集、使用、管理和监督都有章可循,确保基金运作合法合规。
帮助基层慈善组织完善基金预算管理体系,规范基金财务核算,确保账目清晰、准确,定期进行财务审计和报告。同时,建立基金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对基金使用进行风险检测和评估。

规范宣传。协助慈善基层组织制定年度慈善宣传计划,明确宣传重点、渠道和时间节点;积极开展募捐宣传,利用各种媒体发布慈善信息,扩大宣传覆盖面。增强社会力量动员,尝试多种形式的募捐宣传活动,加强慈善文化传播力,不断营造更加有利于慈善事业发展的社会舆论环境。精心挖掘、树立慈善典型,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让慈善理念如蒲公英种子般,随风播撒,生根发芽。
规范网络。进一步健全覆盖广泛、运作规范、服务高效的慈善基层组织网络,完善基层组织的内部组织架构;协助义工大队完善招募、培训、管理、考核、激励等制度;规范义工队伍管理,定期组织专业培训,提升义工专业素养和服务技能;依据社区需求和义工特长,设计多样化的义工服务项目;建立义工服务记录考评制,根据义工参加公益慈善活动、志愿服务和慈善宣传活动情况,进行考评,设立奖项,对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

完备的慈善组织体系、庞大的义工队伍及运作规范、服务高效的慈善网络,如同为大石桥市慈善事业插上了一对翅膀,为慈善之花绽放培育了肥沃的土壤,大石桥市慈善事业正在以更加标准化、规范化、高质量的慈善高峰挺进,续写更加喜人的战绩,让大石桥市全面振兴画卷有慈善人的浓彩重墨。